如何成為高手 ? 刻意練習 x 建構心智表徵的七大要素
如何成為高手 ?
刻意練習 x 建構心智表徵的七大要素
目錄
- 前言 : 為了技能精通
- 理論 : 心智表徵
- 作法 : 刻意練習
- 分享 : 個人理解
- 入門到精通
前言 : 為了技能精通
過去我曾在 軟技能 : 十步學習法 的影片,說明過如何快速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方法。
其中的關鍵點 就是先學習 80/20 法則中,最重要的 20 %
不過達成的目標僅僅是為了「入門」,距離要成為獨當一面的「專業人士」(軟體工程師),還有剩下的 80 %。
這次的分享的刻意練習,就是為了加速這一過程(少走一些彎路),達成技能的 「精通」。
這次的內容會先從書中的理論基礎 - 心智表徵開始講起。
高手們就是因為具備了「心智表徵」,所以才能夠,更快的理解資訊更快的解決問題。
接著會再介紹建構心智表徵的幾個具體作法,最後則是分享一些我對刻意練習的個人理解以及實際應用。
理論 : 心智表徵
什麼是心智表徵 ?
書中定義:
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,對應著某物品、某概念、一系列資訊,或者是任何出現於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。
可以這樣來理解,心智表徵描述的實際上就是人類大腦中儲存的各種數據。
這些數據可能各自獨立也有可能互相關聯,而心智表徵代指的就是特定領域中,互相關聯的各種知識。
強化心智表徵
除了意味著增加更多的數據資料,也同時代表要加強資料之間彼此的連結。
以資料庫來比喻的話,就是更多的資料、更細的分類、更好的索引。
達成的效果就是除了最基本的新增、讀取、修改、刪除變得更加快速以外,還有多餘的精力可以執行複合式的動作。
例如 : 兩組資料合併查詢 (Join) 或者 先查詢後新增,這些能大幅縮減時間的進階動作。
大部分的人都具備「心智表徵」
理解「心智表徵」代表的涵意,就可以知道大部分的人們,基本上都具備了心智表徵的能力。
只是差異在資料數量的多寡,以及連結範圍的深淺。
例如 :
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叫作「澳洲」,裡面有一個大城市叫作「雪梨」。
大部分的人們可能不知道的事,澳洲的首都不是「雪梨」而是「坎培拉」。
一般來說知道這些訊息的,可能大部分都不是專家,有可能只是住在附近的人們或者是時常旅行的部落客。
他們與我們的差異,僅是在建立了這部分的心智表徵
強化特定領域的心智表徵
原本看起來隨機或混亂的事務,就會知道他的模式理解他的含義。
如此也就能夠更快速的回應問題,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。
正向反饋
心智表徵的好處,除了明顯的技術能力提升以外,兩者之間還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:
因為高超的技能代表成熟的心智表徵,而成熟的心智表徵又有助於在該領域組織相關知識,制定合理的學習計畫。
兩者相互迭代的效果,最終就會讓有意識強化心智表徵的練習者,看起來更像是專家一樣。
作法 : 刻意練習
如何強化心智表徵 ?
統整了書中各章節強調的練習重點,總共七大項要素 :
- 具體目標
- 跨出舒適圈
- 專注投入
- 維持動機
- 意見回饋
- 模仿專家
- 嘗試新方法
具體目標
書中原文:
刻意練習必須有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,且往往涉及改進想要達到表現的某個面向,而不能只設定模糊的整體改善目標。
這種先關注明確的小目標,然後再逐步疊加成大目標的方法。
在其他的學習法,例如: 十步學習法 - 第三步 定義目標,也有提及。
目標練習法的重點
- 清晰優於模糊
- 小目標優於大目標
因為一個清晰又容易達成的小目標,以完成的成功率而言,機率肯定是大於模糊且遙遙無期的大目標。
這邊要做的事情,就是先幫你克服練習的最大靜摩擦力。(只有開始練習了,後續才會知道還有什麼東西需要練習)
跨出舒適圈
書中原文
刻意練習只有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,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。
(這意味著幾乎得傾盡全力,所以不會太有樂趣。)
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,真正會帶來進步效果的「刻意練習」,過程並不會太令人開心。
你的身體或者是腦神經細胞,正是因為感受到這種壓迫,所以才會發生變化。
目的正是希望以提升性能的方式,擴大舒適圈讓身體不再難受。
在練習技能時可以以是否感受到舒適或者困難,作為判斷訓練時強度的依據。
注意練習強度
雖然說要誇出舒適圈,才能夠達到練習的效果,但又不能夠離舒適圈太遠。
如果逼迫自己到恐慌圈的部分,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導致技能退步。
專注投入
書中原文 :
刻意練習是「刻意」進行的,也就是必須全神貫注,有意識的行動。
這邊以舒適圈的角度來看,不夠專注、漫不經心的練習是否待在舒適圈不好說,但肯定是沒有待在學習圈。
因為你的身體或者腦神經並沒有感到壓力,這樣就更不要說催化他們增強性能。
當你在練習時練到有些分心或者覺得有些輕鬆好玩時,
不如休息一下,因為此時練習花費的時間可能都是無效的。
維持專注力簡單可行的方法
為自己預留一個「單獨練習」的時間,排除像手機或者是其他可能干擾的因素,並且初期不需要長,
以最多可以維持多長的專注力為基礎,十分鐘、二十分鐘、半小時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維持動機
由「第二項 - 跨出舒適圈」與「第三項 - 專注投入」,
可以知道刻意練習時,必須全神貫注待在不那麼令人舒服的學習區,耗費的心神是極大的。
如何持續的堅持下去 ?
書中認為與其關注「意志力」,這種科學難以證明統一通用的事務,不如討論「動機」會更有幫助。
這部分,雖然說非常的因人而異,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點、不同的情境下,強弱的程度也會也所不同。
但總體來說要做的事情就兩件 :
- 減少動機的消失
- 增加動機的來源
減少動機的消失
練習時,保持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、身體健康,都可以讓你有更多的專注力可以使用。
並且再搭配剛才「維持專注力」提到的,一個獨自的練習時間、排除一切的干擾,
然後時間控制在人類專注力極限的一個小時左右。
配合適當的休息、保持良好狀態,都是維持動機的良好方法。
增加動機的來源
其中三種我認為比較重要的,可以劃分成短、中、長三個階段:
- 短期 : 先產生練習的動機
- 中期 : 持續產生練習的動機
- 長期 : 相信獲得成果的動機
短期 : 先產生練習的動機
最好也是最強大的,是外部動機之一的「社會動機」(單純直接、他人認可的動機)。
具體做法就是去參與共同練習的團體,讓自己的周遭,時常圍繞著會給你鼓勵、支持和挑戰的人。
中期 : 持續產生練習的動機
搭配 「第一項 - 具體目標」
當練習出現一定成果後,完成的小目標帶來明顯可見的技能提升。
這種提升帶來的滿足感,也能夠讓你成為動機的一部分。
長期 : 相信獲得成果的動機
當已經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並且已經看到明顯的反饋後,相信自己能夠看到最終結果的動機就會逐步成形。
這種動機除了非常強大以外,還能夠延續到其他的技能練習上。(因為既然之前都能夠有效練習,那麼這次挑戰也肯定能成功!)
意見回饋 & 模仿專家
「第五項 - 意見回饋」與「第六項 - 模仿專家」,可以合併一起說明。
書中原文:
意見回饋 :
刻意練習包含意見回饋,並根據該回饋調整努力方向。
模仿專家 :
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,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,也已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。
這兩種都要依賴熟悉相關知識的老師或者是教練才能夠達成。
之所以將這兩種排序的比較後面,是因為有時候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,這兩個部份就只能靠自己。
意見回饋 :
該部分比較沒問題,因為不管有沒有其他人在旁邊監督指導,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都是讓學生能夠自我監督、察覺錯誤、因應調整。
如此才能夠在獨自練習時,有效的建立正確的心智表徵。
模仿專家 :
原意是先獲取該領域最頂尖的相關知識,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向上發展。(練習的起點已經贏過他人,成為專家的路途就縮短許多)
只不過可能發生的情況,就如同先前一樣,沒有那麼多的資源,所以替代方案就是去尋找一個頂尖的專家進行模仿。
雖然可能沒有直接指導來的高效,但多少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。
嘗試新方法
「第六項 - 模仿專家」的延伸
如果你有足夠的條件可以以頂尖的前輩為師,你應該已經弄清楚那些頂尖專家,都做了些什麼事情才能夠如此成功。
某種意義上來說,練習的成效如果不錯的話,你應該也算是該領域的專家。
如何繼續向上突破 ?
靠「試誤法」來自行摸索。
簡單來說就是換一種方法來嘗試練習,然後根據「第五項 - 意見回饋」,判斷練習是否俱有成效。
這種方法也是在沒有老師或者教練協助指導時,另外一種可以有效突破現階段能力的好方法。
分享 : 個人理解
心智表徵的部分
我認為他想要達成的目的,就是在執行任務時,能夠協調一致的行動
不管是身體與大腦的協調,還是大腦之中各個相關知識的協調;
在做該領域的任何的事務時,都可以完全調動發揮應有的能力。
起碼不會明明身體力量足夠,但卻因為姿勢不對或者是發力方法錯誤,導致你應該有 80 分的能力,結果卻得到 60 分的情況發生。
七大要素 : 俱體目標
原意是清楚的小目標是好的,不過我觀察到書中,那些可以真正套用刻意練習的領域。
例如 : 音樂、運動、下棋,他們之中都有相關比賽,是可以讓練習這個領域的人們分出輸贏。
所以另外一層的理解 : 以大目標而言,如果明確的定義說我要在比賽中取得最終的勝利(擊敗所有對手)
後面二到四項要素就會立刻迎刃而解:
因為如果是為了贏想要擊敗對手,跨出舒適圈忍受小小的不舒服,就不會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。
而且也因為知道目標就是為了贏,練習時就肯定會專注投入。
這種想要獲得勝利的動機,實際上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: 「戰鬥」 或者 「逃跑」
而且刻意練習建立的心智表徵,除了能夠幫助戰鬥取得優勢以外,對於判斷是否要逃跑也是重大的助益。
七大要素 : 意見回饋
我認為非常的像是應用程式的使用者體驗(UX , User Experience)
例如 : 點擊按鈕時元件點擊的效果或者是下載檔案時顯示狀態的進度條
如果沒有這些可以知道自己做的動作是否有效的反饋,就會覺得這個程式卡卡的好像當機沒有反應。
這時候就會煩躁,不想要再用下去。
對比於練習的話,就會覺得練習沒有效果,不想要再繼續下去。
獨自練習
我認為在沒有老師或教練的情況下要獲得意見回饋,最好的方法就是「紀錄」。
紀錄主要有三個時間點 :
第一個時間點
在做這件事情之前,紀錄「預期」應該會得到的結果。
第二個時間點
做了之後,記錄「實際上」得到的結果。
第三個時間點
找一段時間,靜下心分析這兩段時間到底做了什麼事情達到預期效果,而又做了哪些事情導致沒有達到目的。
最後,將這些東西統整後擬定下一次的行動方針,然後在從第一點重複循環。
長久下來,觀察這些記錄的資料,你就可以確切的掌握心智表徵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子。
七大要素 : 模仿專家
不得不說,程式設計的領域是非常幸運的,因為是跟電腦相關,所以網路上就會有非常多的資料。
不過就如同尋找頂尖專家一樣,最好是根據一些客觀具體的技能指標來判斷。
以程式設計的領域來說,常做的事情是創建新的事物。
所以「是否有條理」或者「是否有邏輯」,可以用來判定。
當然最直觀的,還是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或者是撰寫出來的程式碼
這些都是可以更直接的了解,找到的知識是否具備足夠的模仿的價值。
入門到精通
以上,就是關於我對刻意練習的理解。
我運用刻意練習有一些技能學習的還不錯,例如: 程式設計或者是程式設計的工具
而有一些技能還需要加強與鍛鍊,例如: 英文能力或者是錄製影片的聲音語調。
製作這期影片的目的之一,就是為了強化這些技能,所以翻找出以前看過的書籍彙整分享。
我認為「刻意練習」可以搭配之前,分享過的「十步學習法」一起使用。
兩者高低搭配 :
- 「十步學習法」運用在快速學習新技能,也就是 「入門」 的部分。
- 「刻意練習」 運用在強化技能,也就是 「精通」 的部分。
運用在職場,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的技能提升,都能夠有一套成熟與高效的學習方案。
參考資料
- 書籍 : 刻意練習 - 原創者全面解析,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
留言
張貼留言